史籍记载
刘岱,生卒年不详,字公山,沛国(治今安徽濉溪西北)人。曹操为司空时,刘岱为司空长史,后因征战有功被封为列侯。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十二月,曹操派遣刘岱与王忠一起前往袭击徐州的刘备,但被击败。
相关史料: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裴注:[1]献帝春秋曰:备谓岱等曰:“使汝百人来,其无如我何;曹公自来,未可知耳!”魏武故事曰:岱字公山,沛国人。以司空长史从征伐有功,封列侯。
人物分辨
兖州刺史刘岱与曹操部将刘岱,同名同姓同字,但并非同一人。《三国演义》将此二人错当成同一人,因此在书中两人的事迹多有混淆。
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回描写十八路诸侯联兵讨伐董卓时,说到第四镇为兖州刺史刘岱。这位刘岱在联军内部离心离德时,因向东郡太守乔瑁借粮,乔瑁推辞不予,便“引兵突入瑁营, 杀死乔瑁,尽降其众。”(第六回)此后,他便久不露面,直到第二十二回,才被曹操派到徐州去攻打刘备。作品补充说明道:“原来刘岱旧为兖州刺史,及操取兖州,岱降于操,操用为偏将,故今差他与王忠一同领兵。”
其实,参加联军讨伐董卓的刘岱,和到徐州攻打刘备的刘岱,乃是两个人,《三国演义》把他们混为一谈了。
先说讨董卓的刘岱。他是东汉皇族,字公山,东莱牟平(今山东福山)人,系曾任扬州刺史、后被孙策打败的刘繇之兄。初平三年(192),青州黄巾军数十万人攻入兖州,他不自量力,出兵迎战,结果被黄巾军杀死(《后汉书·献帝纪》:“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。”)。当时,曹操正在当东郡太守(东郡系兖州所辖的一郡),便在济北相鲍信等人拥戴下领兖州牧,击败青州黄巾军。从此,曹操有了一大块地盘,实力大大增强,为其一生功业打下了根基。
至于攻打刘备的刘岱,也字公山,却是沛国(治今安徽濉溪西北)人,曾任司空长史。曹操自建安元年(196)迎汉献帝都许后,多年任司空,行车骑将军,执掌朝政。这位刘岱官任司空长史,自然是曹操的心腹了。他跟随曹操东征西讨,因功而封列侯。建安四年(199),曹操命他与中郎将王忠攻打刘备(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、《蜀书·先主传》均有记载),这时,距兖州刺史刘岱之死已经七年了。
由于两个刘岱名同字也同,确实很容易被误认为一个人。
罗贯中本人就发生了混乱。嘉靖元年本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卷二《李傕郭汜杀樊稠》节的末尾写道:“青州黄巾又起,聚众百万,头目不等,将兖州牧刘岱杀讫。”这就明确交代了兖州刺史刘岱的结局。但在卷五《曹公分兵拒袁绍》节中,则又写曹操“差前军刘岱、后军王忠同引兵五万,诈打丞相旗号,去徐州擒刘备。”读者自然可以看出,这个刘岱应该是另外一个人。然而,紧接着的《关张擒刘岱王忠》节却又冒出这样一句:“玄德曰:‘刘岱昔为兖州刺史 ,虎牢关伐董卓时,也是一镇诸侯。今日为前军,不可轻敌。’”如此明显的前后矛盾,真使人摸不着头脑。究竟哪一段叙述正确?是兖州刺史刘岱没有被青州黄巾军杀死呢,还是前后有两个刘岱?
毛纶、毛宗岗父子评改《三国演义》时,发现了嘉靖元年本中这一自相矛盾的现象,却没有仔细检索《三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的记载,不知道实际上有两个刘岱。于是,他们删去了前一个刘岱被杀的叙述,而在第二十二回增加了刘岱投降曹操的交代。这样一来,文字上的破绽似乎被抹去了,却完全把两个刘岱混在一起了。
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,事情就好办了:应当保留罗贯中关于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死的交代,删去所谓“刘岱投降曹操”的蛇足,再把“前军刘岱”的笼统说法改成“司空长史刘岱”,两个刘岱的区别就一清二楚了。